唱响欢歌幸福来

蔡茜 王东 王洋 冯芳芳

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75年跨越发展。

75年来,地处武陵山腹地、梵净山西麓的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苦干实干、锐意进取,书写革命老区的崭新篇章。

全面小康亮出新成色。2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8.1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35.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115元上升到2023年的13579元。

城乡发展焕发新颜值。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县城区面积拓展到14.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增加到70.4%。

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就业保障持续有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对外开放释放新活力

走进位于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富鼎橡塑有限公司,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正有序的进行鼠标垫、瑜伽垫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打包装车后远销国外。

贵州富鼎橡塑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和出口鼠标垫、瑜伽垫、地垫、体育用品等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加工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于2014年3月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印江,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全球30多个国家。

“十年来,看着印江的变化与发展,感受到印江自治县党委、政府投资兴业的信心与决心,作为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的劲头更强了。”公司总经理徐刚说。

亲商富商、重商安商,印江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融入新时代发展浪潮,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任务、“一把手”工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跑企业、谈项目”,以满心的热忱诚邀外地企业入驻印江。今年1至9月,该县成功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额20.87亿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印江群众苦不堪言的过去。穷则思变谋出路,武陵天堑变通途。印江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着力畅通大动脉,改善微循环,着力打造道路畅、乡村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四好农村路”,为推进乡村振兴铺筑“幸福路”。

统计数据显示,印江近五年建成农村公路通村沥青(水泥)路1382.2公里、通组公路909.4公里,覆盖全县17个乡镇365个建制村,实现建制村客运100%目标,美丽农村路建设468公里,农村公路项目资金累计投入达6.4亿元。

如今,杭瑞高速横贯东西,印秀高速纵驰南北,沿印松高速紧衔三地,内可连贵阳、遵义、铜仁等城市,外可通湘、渝、川、鄂等省市的重要节点城市,内联外通、四通八达,成为我省重点打造黔中经济区的重要支点、连接成渝经济圈的桥头堡。

阔步迈向内陆开放前列,印江抢抓天时、地利、人和,在离杭瑞高速最近的地方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并布局小云生态特色食品工业园、木黄白酒产业园、塘池建材产业园,以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为首位产业,以电子及轻工、新型建材装材为潜力产业,以茶叶、食用菌、白酒、水为优势产业。工业产业遍地开花,农业产业焕发新生。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由小壮大、由弱变强,成为印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梵净绿茶”“梵净蘑菇”“梵净红香柚”为代表的“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搭乘电商快车出山过海、风行天下。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印江干群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印江篇章。

绿色产业托举新希望

走进印江白京岩风电场南区,8座风机矗立山顶,迎风而动,与蓝天白云、层层山峦形成一道靓丽风景线。

“南片区8座风电机组已经并网发电,北片区9座风电机组正在加紧安装。”印江自治县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青松说,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1.54亿度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约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万吨,减少碳排放4.3万吨,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绿色,是印江靓丽的底色,也是最厚重的基色。印江逐绿奋进、向“新”而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翻开印江近十年的成绩单,把视线从清洁能源发展投向印江全域,更多绿色、智能、创新企业和产业跃然眼前,不仅“含金量”十足,而且“含绿量”充足。

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印江把生态茶园建成绿色银行。在巩固绿茶规模、产能和品牌基础上,积极研发加工红茶,打造“印江花果红”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印江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多种植1亩茶园,防止水土流失就多份屏障。”据印江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丽红介绍,因为茶叶的种植,印江更多的荒山荒坡都已披上新绿,因为茶叶种植,印江数万群众有了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目前,印江茶产业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全县建成茶园基地26.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2.79万亩,获有机茶园认证7500亩,无公害茶园认证16.48万亩。2023年,茶产量2.07万吨,产值22.66亿元,带动群众13.5万余人增收。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印江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白酒产业发展便是该县立足生态优势,做活水文章,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3月,‘木黄白酒产业园区’作为贵州印江经开区‘一区三园’布局,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印江自治县工业和商务局党组成员张永亮表示,随着木黄酒业、国缨酒业等4个酱香白酒项目相继投产,印江白酒生产在2023年突破了7500吨,产业升级成果显著。

立足资源禀赋,印江还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金字招牌和四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围绕“一朵菌”“一片茶”“一瓶油”“一根药”“一粒米”等生态优势产业,食用菌规模年产能上亿棒,发展茶叶26.5万亩、山桐子15万亩、中药材10万亩,水稻12.88万亩。

文明乡风展现新风尚

满月酒、乔迁酒、升学酒……曾经,花样百出、名目繁多的酒席,让印江人苦不堪言。

2014年来,印江群策群力,建立完善农村红白理事会制度,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责清单“三单”管理机制,重拳整治成效酒席歪风。

酒席类别从名目众多的酒席到只操办婚丧的酒席,操办时间从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到农村丧事4天办结、城区3天办结……十年来,印江城乡酒席的种类在规范、流程在简化、时间在缩短、制度在完善,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余事不办的城乡酒席新风蔚然成风。

整治酒席歪风是印江推进乡风文明工程的重要抓手。印江立足县域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管理,成立村民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章程和管理制度,打造乡村文明、移风易俗、村民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整治滥办酒席、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实现了减少操办时间、减少酒席种类、减少歪风邪气、减少铺张浪费、减少人情负担,县内群众深受其益,临县群众拍手称赞。

站在大圣墩俯瞰印江县城,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山水园林中的幸福画卷尽收眼底。

“居住环境变美了、人民素质变高了、邻里关系变和谐了、城市变得更宜居了……”谈及城乡变化,印江人是满满的幸福感。

然而,这些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印江以创建文明县城为抓手,着力在优美环境建设、优良秩序维护、优质服务供给、文明行为培育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设施,持续提升城市品位,让文明更有“厚度”,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优美环境建设上,印江坚持城与绿完美融合,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用“绣花”功夫对城市精雕细琢,扮靓城市高颜值,实现“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环境。同时,加强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着力推动农贸市场智能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实现市场“颜值”和“内涵”双提升。

在优良秩序维护上,印江推广文明交通行为劝导,倡导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交通素质。同时,强化重点领域执法、深化系列专项行动,着力稳定市场信心,不断提升消费信心,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在优质服务供给上,印江政务服务从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需求出发,积极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企业之家”“一窗通办模式”等改革,实现“进一个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目标,不断提升办事群众和企业满意度、获得感。

在文明行为培育上,印江强化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提升文化素养。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营造“人人知晓、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接力。同时,围绕主次干道,广场、公园、商业街区等重点场所,设置公益广告,倡导社会公德,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崇德向善。

如今,一幅崇德向善、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印江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民生福祉绘就新画卷

傍晚时分,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广场十分热闹,老人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又跳起了健身舞。“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过上这么舒适的生活!”万竹仙老人激动得两眼湿润。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印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着力点。印江于2023年建成集中医康养中心、医养结合中心、颐养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配套中医疗养、康复训练、食宿休闲设施设备,及时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养老等多元化需求。如今,在印江共有9家养老服务机构、5家日间照料中心、3家农村互助幸福院,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颐养中心+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政府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格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印江发展最动人乐章。印江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重点,一件接着一件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教育发展上,印江舍得用钱、舍得用地、舍得用编。“十三五”以来,仅学前教育印江就投入资金3.1亿元,共新建改扩建23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园学位5000余个。截至目前,已在城乡建成幼儿园83所,满足了群众“上好园”的期盼,被认定为我省唯一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在医疗发展上,探索“中心村卫生室+村医连片管理”机制,创新推进中心村卫生服务改革试点,通过村级卫生阵地联动建设,卫生队伍统筹管理,积极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起了农村30分钟的健康服务圈,有效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患者满意度达到95%以上,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在就业保障上,印江始终坚持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帮扶车间稳定就业、公益岗位兜底就业、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等形式,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稳岗就业、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