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唯一!同济医院马丁院士荣获首届“全国医务名匠”称号
8月1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首届“全国医务名匠”名单,表彰了20位来自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教授,以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此殊荣,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医务人员。
马丁院士在妇产科领域工作30余年来,是一位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双向发展的学者。他带领中国专家率先提出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彻底改变了传统治疗模式,颠覆了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仍以放疗作为金标准的国际诊断治疗指南,这一策略使得83.9%的患者接受了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受益,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这一治疗方式已被纳入国内外宫颈癌诊治指南和共识。
医者匠心
实践力行“生命至上 尊严重塑”
“干得再漂亮点!”马丁鼓励着身边的助手。半个小时,患者子宫被完整切除,盆腔由此变得空虚,生理结构完全改变,马丁便以他那双经历过无数手术、布满厚茧的手,一丝不苟地将盆腔器官和组织复原,将粘膜组织缝合。为了患者术后能有尊严地生活,他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完美。
“一踏入手术室,便似踏入了另一个时空,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手机铃声成了远处的背景音,餐食也无暇顾及。”熟悉马丁的医生都知道,唯有在他结束一天繁重工作后,守候在他的办公室门外,才有机会与他见上一面。
马丁教授私下最爱“手术匠”的封号。据科室内部统计,马丁曾在最繁忙时一周操刀了二十七台手术。这份对手术的满腔热爱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源自马丁深厚的医学世家背景和早期的工匠经历。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马丁,自幼在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父亲的熏陶下,对医学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高考刚恢复那年,马丁便凭借优异成绩跨入同济医科大学的大门。怀揣着家族传承与救死扶伤的理想,开启了他持续至今超过三十年的医学生涯。
在马丁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全力以赴”。从木匠到汽车修理工,再到如今站在医学巅峰的妇科肿瘤专家,他始终秉持着“工匠精神”,将每一场手术视为一次创造,每一次科研探索视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手术成功不能仅仅停留在救命上,更重要的是要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而这靠的就是外科医生手上的真功夫。”手术为马丁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病例,但面对无数脆弱而又坚强的女性患者,马丁深知自己的每一次决定与操作,都承载着这些患者家庭的希望与幸福。担着这样的重托,马丁教授逼着自己走向那条漫长的临床科研探索之路。
十年磨剑
攻克妇科肿瘤复发历史难题
“手术中明明把可疑淋巴组织都清扫干净了,为什么还会复发呢?”从医数十载,这个困惑一直萦绕在马丁心间。外科手术已经发展200余年,手术术式不断改进,但肿瘤转移仍是恶性肿瘤难治性的根本原因,9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复发和转移。临床的痛点,就是医学攻关的着力点。马丁告诫自己不能只当“解剖学家”,必须找到肿瘤转移机制,进一步阻断肿瘤复发。
从基因序列的微妙变化,到信号传导路径的错综复杂,马丁及其团队犹如夜行者,在黑暗的隧道中追寻那一抹微光,即便前路曲折,屡遭挫败,他们依然勇往直前,矢志不渝。历经十载春秋的深耕细作,马丁及其研究团队对卵巢癌进行了长期临床基础研究,初步发现了肿瘤原发与转移的机制,锁定癌变细胞许多特异的“靶点”,并设计筛选出一种“短肽”标记物。该标记物犹如精准的雷达,能敏锐捕捉到体内微小的转移病灶,尤其是在对肿瘤转移灶和炎性肿块的鉴别,以及对脑转移灶的显像上,显示出常规PET/CT无法企及的优势。
马丁一遍遍提醒自己,找到微小转移病灶只是成功的一小步,可以改变患者现状才是研究存在的更大意义,于是随着研发的深入,马丁教授团队专为肿瘤微小转移灶研发出“宝剑”——腺病毒—胸苷激酶基因ADV-TK制剂,目前正稳健迈进临床Ⅲ期。实验结果表明,药物能有效遏制肿瘤复发转移,明显改善晚期肿瘤患者预后。一位曾面临卵巢癌肝转移绝境的患者,在ADV-TK治疗后,五年时光安然无恙,这无疑是马丁教授及其团队“十年磨一剑,终得梅花香满枝”的最佳注脚。
改写指南
为近千名恶性肿瘤患者保存生育力
从临床到科研,从科研再回到临床,马丁孜孜以求、永不言弃。“医疗不仅是对抗疾病的战役,更是一次次与独特灵魂的相遇,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个饱含情感与生命力的人。”这份深刻的理解,逐渐融入马丁的信仰,塑造着他的思维模式,成为其生活底色。
正是如花一般的年纪,祝玲玲(化名)怀孕的喜悦尚未褪去,却被“宫颈鳞状细胞癌IB2期”的阴霾笼罩。四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这就意味着,她将不得不放弃腹中的胎儿并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利。
马丁教授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翻阅大量资料,组织手术组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既要考虑为患者救命,还要为患者考虑未来,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保子宫保胎儿,为患者保留做母亲的权利。马丁潜心研读,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孕期为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适时实行宫颈根治术,保证母女生命安全,产后再根据严格的病理检查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或进一步手术。这样不仅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留患者的子宫和有效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而且能够根治癌症病灶,使患者有效康复。
2008年5月2日,手术七个月后,祝玲玲诞下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看着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一家,马丁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那是对生命奇迹最真挚的礼赞。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对现有的教条和权威的挑战。据此马丁的课题组提出宫颈癌新型防治策略,通过该治疗方案,无数年轻患者因此受益,既免受不必要的放射损伤,又保留了做母亲的希望。
该治疗方案从2002年开始向全国推广,在全国已有超过1万例宫颈癌患者接受先期化疗,其中1416例患者保留了卵巢,五年生存率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实,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国际诊断治疗指南将放疗作为金标准,严重不适合中国现状。目前,马丁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用单纯化疗代替国际标准的同步放化疗保留宫颈癌患者生育能力,这种“新辅助治疗”完全改写了传统,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已被写入美洲国家癌症指南、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
追求原创
以中国经验引领妇科肿瘤防治
在妇产疾病研究领域,马丁及其团队解开了许多未知的生命密码,为世界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卵巢癌诊断模型——TEPOC,用于早期肿瘤筛查及预后预测;首创溶瘤腺病毒基因治疗关键技术,有效解决抗肿瘤药物高毒性、无选择性、难以到达肿瘤局部等问题;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液相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提供精准分流策略,减轻公众患癌担忧;开展新辅助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单臂II期研究(NACI研究),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身为两度荣获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荣誉的学者,马丁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在《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和《临床研究杂志》为代表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16篇,总影响因子高达977.6分,研究成果被全球同行广泛引用,摘得了包括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在内的诸多桂冠,以及计划生育委员会“生命英雄——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最多的病例在哪里,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里。”为医学贡献三十载春秋的马丁深信,医术的光芒应在最需要之处闪耀,世界医学研究的中心必将转移到中国这片热土。如今,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领航人,马丁正率领全国妇科医学界同仁,共克妇科肿瘤难关,书写中国乃至全球妇科肿瘤防治的新篇章。
马丁及团队主导制定了中国首个卵巢癌行业标准,并创建了全球首个整合临床资料、生物样本、基因检测、医学影像和随访信息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卵巢癌大数据平台——“女娲”平台,为全国170家医院卵巢癌单病种质控建设提供支持,规范治疗流程,被誉为妇科肿瘤研究的“数字化引擎”。
“女娲”平台探索性地制定出符合中国人群特点以及妇科肿瘤诊疗实践要求的患者维度疾病模型,将海量的临床病历数据进行了结构化,使之符合临床治疗管理以及科研探索的需求。
“医学家不能仅仅凭靠热情和激情治病救人,中国医学家一定要坚持独立且深入地思考,去推动世界医学的发展。”马丁教授引领中国妇科医学团队,以坚韧不拔之志,奋力在世界医学版图上刻下属于中国的印记,追求原创性贡献,推动全球医学的前沿发展。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