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事张志昇:“白衣民间外交家”促进中非民心相通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邢晓婧 刘欣】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事张志昇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而中国援助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医疗队和坦赞铁路一样,是体现中坦人民深厚友谊的两块“金字招牌”。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同年,中国向桑给巴尔派出医疗队。张志昇称,我国是世界唯一一个长期无偿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派遣医疗队的国家,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为实现中非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作用,“6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与非洲国家一道,继续深化卫生健康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环球时报:您能介绍一下这些年中国医疗队在桑给巴尔的工作情况吗?
张志昇: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桑给巴尔革命政府请求,我国于1964年8月向桑给巴尔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这支队伍主要由江苏省派出,分别在桑给巴尔温古贾岛上的纳兹莫加医院以及奔巴岛上的阿卜杜拉·姆才医院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向桑给巴尔派出医疗队员825人次,累计诊治患者77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25万多例,抢救危重病人4万多人次,并向当地医院赠送大量医疗器械和药品。中国援外医疗队员还积极开展培训、带教工作,努力培养当地医务人员队伍,打造“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我们每批轮换的援外医疗队,都会在继承前队工作成果的同时,给当地医院带来一些新技术、新疗法。我们已建立起9个中国医疗队技术中心,填补当地多项医学和医疗空白,使中国医疗队工作的两所医院成为当地公认最好的公立医院。
第33批中国医疗队今年9月抵达桑给巴尔,由20多名队员组成,其中19名专业医务人员,包括2名主任医师、13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是一支技术水平很高的队伍,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他们尽管抵达时间不长,已利用腹腔镜等新技术成功完成多例高难度手术,得到当地卫生部门和院方的认可。除了在医院开展日常诊疗外,他们还继承中国医疗队60年来的光荣传统,经常开展义诊和免费体检。
环球时报:桑给巴尔当地对中国援非医疗队的评价如何?
张志昇:中国医疗队在桑给巴尔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位桑给巴尔官员告诉我,当地基本上所有家族都得到过中国医生的帮助,桑民众对中国医生心怀感激和敬重。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现任总统姆维尼是医生出身,经常接见、看望中国医疗队队员,在每批医疗队员期满回国时,都会亲自为他们颁奖,表达对中国政府、人民和中国医疗队的谢意。
中国援桑医疗队总是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好的技术给当地人民带来健康和欢乐。1964年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桑给巴尔后,发现那里药品极为缺乏,医生们就一边看病,一边试制药品。为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大家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做试验,很快就成功建立了桑给巴尔首个制药车间。第二年,这支医疗队为一名左前臂被机器粉碎性轧伤的工人成功开展了坦桑尼亚第一例、也很可能是全非洲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堪称奇迹,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第一批援桑医疗队树立了一座崇高的丰碑,激励着后来的30多批医疗队员以他们为榜样,白衣执甲、接续奋斗,书写了一个个感人故事。中国医生深得桑给巴尔民众信任,60年来从未遭遇过哪怕一起医疗纠纷。
我到桑给巴尔工作之初,正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中国医疗队队员们在艰苦凶险的环境下,克服高温缺电等困难,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坚持治病救人。他们每天回到驻地,密不透风的防护衣都能倒出不少汗水。
环球时报:近几年,中国援非医疗是否有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张志昇:我国对非医疗援助与时俱进,首先是派出多批次短期和巡回医疗队。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我国派出1200多名医护人员,多次“逆行出征”。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迅速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专家组。近年来,我国多次向非洲派出短期巡回医疗队,开展了“光明行”白内障患者复明和心脏病手术等义诊。
第二是涵盖领域更加广泛。除了防治疟疾等传统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帮助非洲国家开展血吸虫病、黄热病等流行病防治工作,包括向桑给巴尔派出为期3年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组。
第三是更加注重培养当地医务人员。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中国重点帮助非洲国家加强专科医学建设,援建了非洲疾控中心,帮助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专科中心,并培养非洲医疗人员2万余人次。
第四是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综合能力更加全面。近几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普遍外语水平高,已经基本上不再需要配备翻译。还有不少医疗队员在国内就兼任医学院教师,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更加得心应手。有的队员还在当地媒体发表医疗科普文章、做电视讲座,帮助当地群众增加医学知识。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援非医疗对提升非洲医疗卫生事业有什么作用?
张志昇:开展援外医疗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60年间,中国已经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中国援非医疗队员都是“白衣民间外交家”,每天同当地卫生官员、医务人员和患者密切交流,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和传播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非民心相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6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与非洲国家一道,继续深化卫生健康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