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马铃薯博物馆建成投用

河北日报讯(记者陈宝云)马铃薯从种子到上餐桌,经历了哪些奇妙之旅?在9月底刚刚建成的围场马铃薯博物馆里,可以找到答案。

自清代起,围场便开始种植马铃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围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壤以沙壤土为主,这些都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总产量165万吨,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构建起集技术研发、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仓储保鲜、精细加工、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条。”围场马铃薯研究院副院长丁晓敏说,今年6月,为了让更多人走近马铃薯、了解马铃薯,该县在位于半截塔镇的木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内,建设全省首座马铃薯博物馆。

走进马铃薯博物馆,大量图文资料和实物生动展现马铃薯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其中涵盖马铃薯传入中国后的演进态势,以及传入围场后的发展历史。

“展览涉及实用的马铃薯科普知识、马铃薯与工业的紧密关联等内容,详述围场马铃薯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升级转型进程,具有收藏、展示、教育、交流等功能。我们将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集文化与实物展示、科普教学互动、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场馆。”丁晓敏说,马铃薯博物馆的投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将对不断提升围场马铃薯品牌影响力,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