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喜欢这样的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在国庆档如期上映。作为“国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部影片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我和我的家乡》的风格和品质,以四个不同时代的感人故事,寄托代代相承的民族精神。“国庆三部曲”以新的形态阐释家国情怀,在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导向功能与娱乐功能融合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民族形象的重要体现。“国庆三部曲”自觉承担了这一使命,在如诗如歌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中,真实地呈现了祖国秀美的河山、峥嵘的历史和奋发昂扬的人民,激起观众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祖国”篇以时间为序,将平凡人在开国大典、女排夺冠、香港回归等历史瞬间的故事串联成篇,见证伟大的历史变革。“家乡”篇则以空间为轴,横跨祖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从医疗、教育、生态保护、扶贫等方面,展示了农村日新月异的面貌。“父辈”篇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以朴实的亲情为纽带,塑造了英勇无畏、浪漫坚毅、有胆有识、勇于创新的人民群像。三部影片中一以贯之的,是浓浓的爱国之情。影片将毛乌素沙漠中辛勤的治沙人、火箭升空背后与死神共舞的火药雕刻师等人物搬上大银幕,艺术与现实互相映照,自然而然地唤醒观众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缅怀和致敬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主旋律影片宣教色彩浓厚,人物形象神圣化、概念化,缺乏艺术感染力,因而敬而远之。“国庆三部曲”则将普通人作为主人公,发掘他们灵魂中的闪光之处,从个人扩大到家庭,从小家辐射到大国,家国情怀、时代精神被凝聚在日常生活和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中。“祖国”篇讲述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的奋斗者的故事,表达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家乡篇”在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邻里情中传达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建设家乡的热情。“父辈篇”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小家庭中的生命延续,通过冀中平原上的悲壮战斗、航天家庭中向死而生的日常、上海弄堂市民销售药酒的家庭风波、科学少年与智能机器人的父子情缘,寄予不同的时代精神在年轻一辈中的传承。贴近生活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使这组以献礼为主题的电影走进了普通观众的心中。
“国庆三部曲”巧妙运用了集锦式的结构,可谓主旋律电影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三部作品均由不同导演独立执导的若干短片拼贴而成,每个短片各自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广阔的时空之中,立意高屋建瓴,人物塑造细致入微,形象地阐释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共生关系。另外,三部作品中的各个故事类型特色鲜明,为观众带来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在“父辈篇”中,这一趋向最为显著:《乘风》是战争片,风格悲怆壮烈;《诗》是带有女性关怀的剧情片,隽永深沉,具有诗意现实主义特色;《鸭先知》是市井喜剧,家庭内部与邻里之间的纠葛令人忍俊不禁;《少年行》在喜剧中融入软科幻元素,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具。类型特色与导演的个人风格相叠加,使类型固有的愉悦感被充分释放。不同类型的故事按照由过去到未来、由悲到喜的次序组合起来,使观众在由泪到笑的过程中,思考“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的问题,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主旋律电影并不必然意味着说教。“国庆三部曲”显示,优秀的主旋律电影,同样配得上良好的口碑、亮眼的票房。遵循艺术和市场的规律,以艺术标准为追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唱响主旋律、赢得观众。在“国庆三部曲”奏响终章之际,献礼片的新模式已然形成。但艺术永远不应满足于既有模式的重复,期待“中国故事”更丰富、更优秀的影像表达。
(作者:吕珍珍,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