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仅存一株的树被盘活 已发展为4万余株
据钱江晚报报道,1930年,我国近代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在舟山普陀发现了一种雌雄同株树种的存在,而且只有一株。
两年后,经著名林学家郑万钧鉴定,该树为桦木科鹅耳枥属的新树种,并以普陀为名取作“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就在灭绝的悬崖边上。每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一旦消亡,就再不会回来,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生态系统稳定。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普陀山林场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大对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保护力度。对老母树周边的土层进行了削薄、翻松和施肥,让古树保持勃勃生机。还派出林业专家对母树进行病虫害防治,设立专职护林员负责日常管护,联合景区导游向广大游客科普普陀鹅耳枥这一珍稀树种,号召大家加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近年来,普陀山林场还在原生母树周边设置了摄像头,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定期派技术人员对普陀鹅耳枥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当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出现时,按照预案采取风险排查、浇水等措施。
如今,原生母树的生长态势已趋于稳定。希望的火种得以保存延续。但是想让普陀鹅耳枥脱离濒危局面,仅仅守护好原生母树显然是不够的。
人工繁育是挽救众多濒危物种的有效手段之一。2000年,已经55岁的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带领科研团队,承担起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存技术研究”课题,其中重点对象就是普陀鹅耳枥。
20多年来,一代接着一代干,这支科研团队逐步建立起由扦插、嫁接、组培以及种子繁殖等组成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
近年来,在省林业局、舟山市林业局指导下,舟山市林科院会同普陀山林场等单位,对普陀鹅耳枥开展种苗繁育技术研究、野外回归试验、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近(迁)地保护研究等抢救保护工作。如今普陀鹅耳枥已从一株发展为4万余株。